close

旅人。是我最近讀的最久、最慢的一本書,
與室友借閱至今,居然整整花了近四個月,
才細細的咀嚼、消化,閱讀的過程中,
她的文字述敘,總能讓我在心裡頻頻點頭,
彷彿說中心事般,有著同樣的感動和感受。

我紀錄著,讓我感動的文字,
為了不斷章取義,讓原本的味道改變,
可是逐字不差的,抄寫進了我的筆記本。
還給室友後,乾脆買一本收藏好了(笑)!

【旅人之所見】
旅行者離開家鄉的時候,正確的說,是他第一次離家的時候,其實是一無所有的。
他所有的,只是「對世界的想像」,而這些想像,或者來自書本
(也就是所謂的知識)
或者來自於轉述
(但奇怪的,這時候我們就改叫它「傳言」了)

一旦出門遠行,他的「想像」就要和「真實」面對面,產生一種交鋒、對質,
更產生一種演化觀點,從而成為一種知與無知的「辯証關係」。

【旅行作為一種榮耀】
「喔?你去了印度?沒看過貧民窟?那算去過真正的印度嗎?
「什麼?還去紐約購物啊?你不知道現在流行米蘭嗎?
「你未免太遜了吧?居然去了莫斯科沒喝他們的威士忌!白去了嘛!
……地名、文化、國家、人種,各式名詞在我們的嘴皮上滾來滾去。

我們証明了自己的價值,卻忘了這些名詞的真正意義。

【階級旅行】
階級是身份。當一個旅人移動時,階級跟著旅行。
透過你的機票艙位、手錶、皮箱和給小費的方式,告訴新社會裡的陌生人你的身份。

身份就像幣值,隨著國境改變而升高或貶低。身份向來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。

一個菲律賓富商的兒子夾在一群日本觀光客之間去參觀韓國板門店,
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沒有人肯跟他說上一句話
;
一個來自法國鄉下的高盧人一輩子沒能好好交一個像樣女友,
到了台灣,發現自己即便坐在大安森林公園垃圾箱旁也有美女前來搭訕。
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優越性在此展現。

【生活在他方】
住在某個城市,不表示理解這個城市。
你進到城裡,想要打聽哪間旅館可以落腳、博物館閉館時間和某個歷史人物的舊宅,常常發現路人無法回答。
因為在這個城市,他工作、搭車、回家,他不需要旅館也不需要博物館。
他不需要清楚當年是哪一個英明君王建造了他現在居住的城市、某對著名戀人曾經殉情在他每天開車經過的橋下。

他不是旅遊手冊。他只是住在這座城市裡。

【偏見】
有時候,旅行的成果是發現偏見。
 
旅人帶著他的偏見趕路,有些舊的偏見被印證,成為真理;有些被修正,
形成新的偏見。經由旅人的闖入,則影響了沒有離家的人們看待世界的態度     
或,另一面的偏見。

凡是牽涉到人的認知,就不免出現偏見。

【如何不帶燻鮭魚旅行】
我並不擔心消失的問題。對個人來說,消失本來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。
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怎麼在意一個生命的存在。關鍵向來是你願不願意消失,而不是能不能夠消失。

旅行作為一種消失的方式和提供消失的功能,
在現代,如此過份被強調,卻正恰恰彰顯了旅人的不願自動消失,或不能消失。

我們有種焦慮,而這個焦慮是正確的,即使這個界沒有一個人是無法替代的。
我們知道,只要我們走開,就會有個新的人佔據自己的位置,
取代自己在世界上即使在當時看來非常重大的功能;
並,
在失去一個即使在當時看起來很重要的一個人之後,
在這個世界復原所需的時間短得令人簡直無法接受。

【我們為何旅行
?
如果我們住在同一座城市太久,我們就會想要逃走。我們無法安定下來。
我們旅行,為了滿足持續不斷囓咬我們內心的那份衝動。
我們努力工作,安排事宜
,為了讓旅行順逐,讓離開變得可能。

而當我們終能出發,當我們正在旅途上,我們並不放鬆。
我們打開手機,忙碌使用黑莓機,害怕同事不能正確記下我們的旅館地址。

旅途中,我們仍然繼續工作。#

看到這裡,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,點頭如搗蒜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dia™리디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